北部湾对虾水产网
联系热线:
0771-5903356

对虾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外对虾产业概述

1.1 国际对虾产业规模

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2019年,全球养殖对虾产量530万吨左右,全球捕捞对虾产量350万吨左右。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对虾的产量、销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我国对虾的消费市场仍然巨大,特别是在上半年对虾生产淡季,国内市场需求量大,进口量继续领先各国。今年10月份,中国仅从厄瓜多尔就进口白虾超过3.3万吨,出口金额1.74亿美元!


1.2 对虾国际贸易


1.3 我国南美白对虾的发展历程


1.4 我国对虾市场现状

·2019年中国对虾消费总量超过为210万吨,其中本土养殖大约128万吨,捕捞约为20万吨,从国外进口的约为81万吨,出口13万吨。

·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对虾的产量、销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我国对虾的消费市场仍然巨大,消费处于上升阶段,依然需要进口。


1.5 我国南美白对虾产量现状


1.6 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

从2015-2017年,我国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面积连续两年下降,从2015年的173058公顷下降到2017年的165833公顷,下降幅度为4.2%。随后我国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面积虽然一直缓慢上升,但是一直未能恢复到2015年水平。截止到2019年,我国南美白对虾海水养殖面积为168044公顷,相比2018年增长了1019公顷,增长幅度为0.61%。

1.7 我国南美白对虾虾苗产量

我国南美白对虾虾苗产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以2019年增长幅度较大。2019年我国南美白对虾虾苗产量为15070亿尾,同比增长47.39%。

 1.8 我国南美白对虾的区域竞争格局

·我国南美对虾海水养殖面积全部分布在沿海地区。

·养殖面积山东省以61563公顷位居第一,广东省次之。

·养殖产量却是广东省以41744吨位居第一,第二为广西自治区。


1.9上海市南美白对虾产业概述

南美白对虾是上海市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养殖面积面积近10万亩,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40%。随着水产种苗孵化繁育基地落户青浦并投入使用投产启用,基地可向上海及周边地区每年提供70亿尾南美白对虾苗,服务养殖面积超过4万亩,这对帮助农民增收,稳定市民菜篮子将发挥积极作用。创建了现代都市农业新模式。


二、对虾养殖、病害及防治策略

1.苗种不可控,成活率未知。

2.水质调控难,养殖期间稳定难。

3.投料量与时间的选择。

4.发病死亡原因未知。

5.有害藻生长,水质不可控。


2.1 虾苗养殖情况

育苗场场地选择及配套设施

育苗设施设备和生产用水的消毒

亲虾的选择、培育、促熟与幼体生产

对虾育苗生产与管理

进水-水体消毒-调节盐度-培养菌藻,调节水体硬度-投苗-淡化-转入大池养殖


2.2 对虾养殖情况


2.2 对虾养殖-土池养殖

土池养殖,是典型的粗放式养殖,每个池塘面积较大从五、六亩至十几亩不等,多见于珠江口流域和湛江沿海的港湾。土池养殖的水面面积大、养殖密度低、养殖周期长,多为一年两造,很少套养或者低密度套养一种或几种经济型鱼类来吃掉死虾。

2.2 对虾养殖-循环水养殖

优点:

①循环水养殖,通过过滤装置过滤污泥以及空压机和增氧机二十四小时全程底部充氧的方式来保持水质;

②虾苗要求严格,国外引种;精准投料减少饲料浪费;

③虾药使用极为克制,多使用生物制剂进行杀菌灭毒。


缺点:

①技术复杂多样,核心技术依赖国外;

②对养殖环境的控制能力不足,高温天气降温措施有限,对虾生长发育停滞;

③养殖密度太高,真正发病时的反应时间很短,发病时往往全军覆没。


2.2 对虾养殖-高位池养殖

高位池养殖模式起源于我国台湾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水养殖地区,粤西,海南常见。虾塘高位池是指在海边养虾的池塘地势高于海平面,抽海水养虾。

优点:自然安全系数大;排污方便,有利于消毒和病害防治;可人工控制收虾时间;产量高,效益好。

缺点:水资源浪费,养殖成本高;水质调控难度大。

2.2 对虾养殖-大棚养殖

大棚工厂化养殖是典型的高成本、高能源消耗的养殖模式,大棚小水体养殖池,采取气石增氧的方式,不能中间排污,换水量更大,大多由原来的虾苗标粗池转成养成池。其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对养殖池的精准化的单独管理,对病源可以实现有效的隔离,是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模式之一。


2.2 对虾养殖-温棚养殖

温棚养殖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及内陆地区。

优点:提高闲置场地的利用率;对虾的错季养殖,一年多季。

缺点:光照不足和空气流通不畅,会导致虾的生长周期延长,品质不好,病害增多等。


2.2 对虾养殖-复养模式

在原有的单养南美白对虾的基础上合理地混养一些其他种类的水产品,以改善水体环境和底质条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提高池塘的综合产出,形成复养模式。


2.3 对虾病害

2.3 对虾病害-细菌性疾病

红腿病——常见病原主要为弧菌,如鳗弧菌、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

全国沿海虾区均有红腿病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而其致死率近85%。经常发生于养殖的中后期以及温度较高的夏季,暴雨过后容易患病。


1)设置适合的放养密度,科学投喂。

2)用沸石粉/漂白粉改善养殖池的底质与水质。生物制剂底质改良。

3)每15d在池塘全池泼洒一次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0.2~O.6 mg/kg。

4)在南美白对虾的投喂饲料中混入大蒜素1.5%~2.0%,且口服5~6d。暴雨过后即用0.3~0.4mg/kg聚维酮碘全池泼洒。


2.3 对虾病害-细菌性疾病

烂眼病——常见病原菌-霍乱弧菌。


2.3 对虾病害-细菌性疾病

烂鳃病——常见病原弧菌、气单胞杆菌、假单胞菌。

一般症状——病虾的鳃丝呈现黑灰色肿胀和边缘严重溃烂,偶尔会发生皱缩或脱落。

流行情况—— 一般发生在各大养殖池塘中。投喂饲料的数量过多,投喂受到污染严重的饲料,以及饲料质量差等最易导致南美白对虾的发病。该种疾病一般经常发生在养殖过程的中后期和高温季节。

防治措施——与红腿病的防治措施相似。


2.3 对虾病害-病毒性疾病

对虾白斑症病毒病(白斑病)----病原:白斑综合症病毒

一般症状——病虾在患病初期会出现厌食,摄食减少甚至停止,在水面或池边水底四处游动。患病后期,在病虾的甲壳内侧将出现一些白点,肉眼可见的有在头胸甲的白点。

流行情况——白斑病一般要发生在南美白对虾的幼年期,2~4 cm至6~8 cm的对虾体长均易发病。白斑病经常发生于4-6月和8-9月。

预防措施——无有效药物。只能预防。


2.3 对虾病害-病毒性疾病

桃拉病毒综合症(红体病/红尾病)----病原:桃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2.3 对虾病害-寄生虫性疾病

病原主要为固着型纤毛虫,常见的有单缩虫,钟虫,累枝虫,聚缩虫等。

一般症状:患病的南美白对虾会附着一层黑色绒毛状物质在对虾体的体表、附肢以及对虾鳃下各处,比较严重的是可能会使得病虾的鳃出现严重发黑症状。一旦形成,病虾会产生因缺少氧气吸入而造成的呼吸困难直至虾体死亡。

防治措施——水温稳定在22 ℃以上进行苗种放养;定时定量投喂给对虾优质饲料;定期定量对养殖池泼洒生物底改,维持养殖池底清洁。


2.3 对虾病害-非寄生虫性疾病——软壳病

原因:水体或饲料中缺乏磷和钙及虾不正常的频繁脱壳引起。

防治技术:池塘护坡不应过陡,多打开增氧机;养殖过程注意对养殖水体补充钙,磷,使刚完成脱壳的虾能够及时硬壳;同时也应防止因水质突变,水流过急,用药等情况引起白对虾频繁脱壳。

对虾病害-非寄生虫性疾病——浮头

原因:水中溶氧大量减少,鱼类即因呼吸困难而出现浮头现象。

预防措施:

1)适量饲料,避免过多沉积。

2)设置合理投放密度。

3)调控好池塘的水体水质;

4)合理设置增氧机,增加虾池的溶解氧含量。

对虾病害-非寄生虫性疾病——气泡病

病因:发病池塘面积小水浅,导致对虾池“肥料”较足,加上天气较好,藻类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严重过饱和,引发对虾急性气泡病死亡。

防治:保证水体形成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避免在藻类高峰期放苗;对于连续高温天气,应向养殖水体外泼EM菌,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

三、对虾加工以及综合利用情况

3.1 为什么要对南美白对虾加工?

南美白对虾口感独特、营养价值丰富,在水产品市场中占比较大。然而,跟鱼类相比,由于其存在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和消化酶、水分含量较高、以及pH值呈中性,所以很容易发生变质,并且在收获后迅速发生质量变化。

由于微生物存在而快速腐败和黑点的形成,限制了南美白对虾的质量。虾的黑斑形成(黑变病)从头部开始,一直延伸到尾部。尽管虾变黑不会损害消费者健康,但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和价值。因此在这方面,南美白对虾应从捕获就开始加工,并储存在冰中或冷冻起来,以避免死后变质。


3.2 加工流程图


3.2 加工流程图

根据虾加工厂的不同,在加工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可以进行洗涤或添加添加剂。


3.3 虾加工的具体操作

一般来说,虾分为三类:i)整虾;ii)去头虾;iii)去皮虾。一旦虾到达加工厂,就可以在同一天进行虾的加工,或者如果不直接加工,可以将其存储在冷冻室中。

整只虾:第一部分是整虾,全虾经过添加剂处理,以控制虾的质量。通常,1.25%的焦亚硫酸氢钠被用作全球虾加工厂的添加剂。

去头虾:第二部分是先将虾手动或使用机器去头。所有去头虾都要再次清洗,去除任何不需要的碎屑,然后浸泡在含有配方添加剂的冰溶液中。

去皮虾:第三段称为剥皮段,先将虾仁浸泡在冰水或盐水中熟化48小时以上。成熟过程会放松肌肉外壳的附着,以促进剥离过程。去皮后,虾肉被收集,洗涤,并用添加剂处理。


3.3 虾加工的具体操作


在上述过程中,南美白对虾可以通过额外的烹饪步骤进行预烹饪。在蒸煮之前将虾用添加剂(焦亚硫酸钠或磷酸盐)预处理。在分拣、去头、去皮、洗涤和烹饪过程中,将近50%的废弃物产生。此外,这些虾加工废物被用作动物饲料或肥料。目前,高附加值化合物的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3.4 从虾加工废料中回收生物活性化合物


3.4 虾加工废弃物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南美白对虾中含有10–40%的蛋白质、15–46%的甲壳素、30–60%的矿物质和10–40%的脂类。因此,虾废弃物中包含营养成分以及许多生物活性物质。


3.5 虾加工废料中活性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3.5 虾加工废料中活性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抗氧化活性:虾废物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包括壳聚糖、蛋白水解物、胡萝卜素、虾青素和生育酚,通过各种作用机制显示出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壳聚糖显示出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β-胡萝卜素漂白抑制活性。使用各种酶处理制备虾壳水解物(SSH)和分离虾壳蛋白水解物(SPH),两种水解产物均能有效地生成自由基,具有良好的还原能力和亚铁螯合活性。利用中性酶水解虾壳废料,制备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和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的虾壳废料水解液。

抗菌活性:通过化学方法从虾壳废料中提取和分离出的壳聚糖对人类致病细菌和食品污染物具有抗菌作用,且壳聚糖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此外,壳聚糖能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使细胞溶解。壳聚糖还可以在细胞表面形成聚合物层,阻断细胞的养分。并且经糖基化后的蛋白质水解物增强了水解物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虾青素对大肠杆菌、变形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虾青素的抗菌作用可能与该化合物的亲油性有关,该化合物可以相互作用并破坏细菌的细胞膜。

ACE抑制活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调节血压的主要酶,不受控制的活性ACE可导致个体高血压和高血压。虾废物中的蛋白质水解物或肽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抑制ACE的化合物。使用中性蛋白酶产生的ACE抑制肽水解虾壳,产生的肽对ACE有84.04%的抑制活性。同样,使用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水解虾加工废弃物,以获得虾壳蛋白水解物(SPH)也显示出ACE抑制活性,并通过MS鉴定为三种潜在的生物活性肽。此外,具有ACE抑制活性的蛋白质水解物在肽的C端含有脯氨酸或芳香族氨基酸。

抗炎活性:炎症是机体对外界有害刺激如病原体、自由基和死细胞的保护性生理反应。从南美白对虾中分离的虾青素、维生素E、未饱和脂肪酸均显示出较高的抗炎活性,由于其分子结构、羟基和酮基的存在而与其抗氧化能力相关。

其他方面:炎症是机体对外界有害刺激如病原体、自由基和死细胞的保护性生理反应。从南美白对虾中分离的虾青素、维生素E、未饱和脂肪酸均显示出较高的抗炎活性,由于其分子结构、羟基和酮基的存在而与其抗氧化能力相关。


四、对虾产业循环经济情况

4.1 对虾加工废料中活性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食品加工和存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食品工业的重要任务。为了避免食品质量下降,大多数食品行业经常使用合成化学品作为添加剂。但是,严格的食品添加剂法规和消费者对合成化学品的意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开辟了道路。


表1.   虾废物中生物活性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4.2 虾加工废料中活性化合物在饲料和食用膜中的应用

虾加工废料由于其营养和生物活性化合物(如蛋白质,类胡萝卜素,甲壳质,脂质等)而已用于动物饲料生产。此外,虾加工废料可改善养殖鱼类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


表2.   虾废物中生物活性化合物在饲料和食用膜中的应用


4.3   虾加工废料中活性化合物的循环利用

4.4 虾加工废料在环境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4.5 虾加工废料在环境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从废水中去除金属和染料——虾壳粉被认为是从受地雷影响的水中去除Fe,Al,Mn,Co和Ni的生物聚合物,由于含有大量的甲壳素和碳酸钙,因此可以有效地从矿山受冲击的水中去除重金属;

能量转换——虾壳废料中含有大量称为甲壳质的氮基多糖,这可能是多孔碳的丰富来源,将杂原子(如S和P)掺入此类含氮碳源可提高其电化学活性,催化效率和吸附能力;

可生物降解的塑料——从虾壳废料中提取的壳聚糖和从木薯皮中获得的淀粉被用于制备生物塑料,使用甘油作为增塑剂。制备的生物塑料具有7%的壳聚糖表现出良好的物理和机械性能;

其他方面 ——虾仁壳聚糖用作兽药残留检测的吸附剂、放射性物质去除、人工鱼咬伤、生物化学形成、碳钢用溢油分散剂和缓蚀剂等。


五、对虾产业链发展趋势以及展望

5.1 对虾产业链发展趋势


5.1.1 高营养价值的优质虾苗需求增长

对虾是国际公认的高蛋白水产品,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同时,经公认海洋蛋白要优于动物蛋白,促使优质对虾等水海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对虾既是一个高端的产品,又是一个大众化的产品。由于虾的营养价值高,而且性价比的优势,普通的老百姓也能接受。所以,虾类产品能够作为大宗产品长期销售。


5.1.2 工厂化、智能化是主要发展趋势

5.1.3安全食品是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随着更多90后、00后消费群体加入水产品消费市场,不同样式、不同营养、不同口味的需求和喜好,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虾的深加工食品才是未来真正的终端产品。

未来不管是育苗还是养殖或是配套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互联网、信息系统和区块链将会越来越多的得到运用。

从虾的引进到种苗出售大虾养殖食品加工直至到消费者手中,将会做到全程可追溯,达到健康、绿色、无污染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5.1.4 疫情引发对虾产业链转型升级

在疫情期间,零售行业特别是电子商务渠道成为消费者主要的消费渠道,这使得传统的零售行业发生永久变化,引发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5.2 对虾产业发展的建议

5.2.1加大水产品安全宣传普及力度

水产品在安全方面还没有被大众和媒体接受,媒体报道的都是水产品出现问题的方面,例如某产品抗生素超标等问题,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我们水产品的标准比其他畜禽类的标准严格一千倍甚至一万倍,而老百姓一般关注媒体报道国外对我们水产品的检测退回问题,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老百姓了解水产品安全性,认识到水产品是安全的。


5.2.2加强对虾产品质量监管及疫病预防控制

现在商检登记上做了很大的工作,但是有很多小的企业还是没能够落实到位,像有些个别虾塘的药物残留影响了一大批的产品。如果能把登记落实好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损失,不会因个别几千斤不合格虾而淘汰掉几千吨几百吨的产品。


5.2.3加强对虾产品质量监管及疫病预防控制

由于目前对虾疫病防控方面还未取得重大突破,因此现阶段对虾养殖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疫病。

从苗种质量、养殖模式、水质管理、营养强化等绿色健康养殖多方面入手,采取各方面的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加强对虾苗种的病原检疫工作,保证虾苗质量;

引导对虾养殖场走工厂化、专业化道路;

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倡导大规格高品质养殖,加强养殖用水管理;

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控制投喂强度,创造良好的对虾养殖环境。


5.2.4 完善产业链,提升对虾出口竞争力

实行“苗、料、菌、矿、饵料”配套销售;

在努力确保养殖户成功的同时,积极做好安全健康大虾的回收工作;

加快零售终端网点建设;

建立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场;

在大虾养殖工艺、管理、效率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为食品加工提供充分的原料供给保障。


5.2.1对虾产业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产业化、工厂化、智能化、绿色环保是未来立足行业的根本。

对养殖废水进行生态净化,进行微生物等综合处理。即使是通过传统方式的养殖,也要力争做到集约化、生态化、智能化有效解决养殖中所面临的基于食品安全和环保问题。

做好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对排出的残饵粪便进行收集、加工、利用,实现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对虾产业链展望

  2019年中国的水产品进口增速明显,出口稳定,是全球第一个水产品进出口总量超过1000万吨的国家。到2020年,一方面国内需求量大,消费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原因,导致大大降低对虾进口的数量。这就要求我们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既要做好安全防疫的工作,又要保障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这对于国内对虾产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我相信经过共同努力,南美白对虾产业将继续保持旺盛。